不朽情缘下载

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墨迹天气试图让AI参与气象决策

  

墨迹天气试图让AI参与气象决策(图1)

  墨迹天气可以说是元老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2019年在A股申请上市折戟后,一直在探索to B赛道的商业拓展。如今,在AI大模型加速场景化落地的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墨迹天气也摩拳擦掌,提出从“提供天气服务”向“智能决策辅助”的战略转型,致力于将气象服务从“预报天气”提升至“决策输出”。

  国外的气象商业服务早已兴起,但在国内仍属新兴市场。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从国外模式来看,气象类商业运作主要就两个:一个是专业的气象服务机构,针对有深度需求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并进行商业变现;另一个是广告。如果墨迹天气能把两个模式都运作成功,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墨迹天气是早期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装机应用,因此也被视作第一代App创业企业之一。

  2013年,墨迹天气用户数过亿户,在天气类App市场做到了国内领先。但到2016年,墨迹天气开始面临挑战。以国产手机厂商为代表的Android手机,开始强化定制化Android系统的用户体验,手机自带的天气服务体验开始不断提升。许多用户发现已经不再需要一款独立的第三方天气App。同时墨迹天气还面临工具类App普遍存在的商业痛点:用户停留时长有限、商业价值存在天花板。

  墨迹天气2016年12月向证监会报送了创业板招股书(申报稿),彼时注册制尚未落地,证监会发审委认为墨迹天气存在获取用户数据及标签进行商业化变现、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最终首次上市以失败告终。

  to C端,墨迹天气开始提升功能体验。例如用户可以获得较小范围内的高精度气象信息。此外也尝试提供更专业的气象服务,比如长达40天的长期天气预报、钓鱼预报、花期预报以及穿衣指南等。

  to B端,墨迹天气组建企业服务团队,将气象数据商业化,商业气象服务发展为墨迹天气的新方向。典型场景包括外卖、航空、轨道交通等。例如,2017年饿了么与墨迹天气合作,引入精确气象信息服务,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8月,墨迹天气拿下“国内所有外卖行业订单”,为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等外卖平台提供分钟级、公里级的天气信息服务。

  在轨道交通领域,墨迹天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给轨道交通行业构建了气象服务的平台,用AI预测技术能提前几个小时预报大风、积水等风险点,还能根据风险大小、位置和设施情况,自动匹配合适的防汛方案。现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一些城市的地铁,以及天津地铁等,都和我们合作应对防汛等挑战。”

  在国内,商业化气象服务还是一片新兴市场。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数据,在2015年时,欧洲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600亿美元,美国则达到1600亿美元;直到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才达到约3000亿元。

  在AI加速南宫官方网站向具体场景渗透的背景下,中国气象服务市场不仅需要“补课”追赶,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航空、交通到能源、农业等行业的具体场景中,各行各业对精准、高效、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与运营决策需求空前迫切,标准化的天气数据、由用户自行解读和决策的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运营韧性和效益提升的深度诉求。

  36氪研究院院长邹萍表示:“气象领域存在两大发展难题。一是数据量非常大,但是价值力度比较低,像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等,它其实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但是对信息和关键规律的提取效率不足。二是预报及时性和精准度之间存在发展瓶颈,传统的气象预报高度依赖物理模型和超算资源,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对于区域性、突发性的极端天气的捕捉能力比较有限,比如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天气等。”

  邹萍认为,AI能融合多元数据,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处理一些海量、多元、异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高价值信息,进而提高数据价值力度。同时基于历史气象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训练端到端的深度模型,人们在输入观测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绕开复杂的物理求解,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也表示,AI技术的突破正助力气象服务实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

  基于此,近日,墨迹天气宣布品牌战略全面升级,提出了从“提供天气服务”向“智能决策辅助”的战略性转型,致力于将气象服务从“预报天气”提升至“决策输出”。“通过智慧决策的能力,我们把气象服务从标准化产品变成了千行千面的定制服务,让气象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帮手。”墨迹天气CEO金犁透露,“这种能力在国内已得到验证,现在我们想把它推向全球。目前,墨迹天气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多语言适配,进入能力验证阶段。”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