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赔者”到“防御者”:保险公司如何构建气候风险“免疫系统”?
气候变化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挑战日益严峻,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索赔数量和成本显著上升。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作为重要的“缓冲器”,一旦发生大型灾害,保险公司将支付更多的赔偿金。保险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风险时,需从被动理赔转向主动防御,构建“气候免疫系统”。
气候情景分析是这一转型的关键路径和工具之一。气候情景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情景下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等,有助于全方面理解气候变化及制定应对策略。国内外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将气候情景分析作为其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国内外监管机构对于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并出台一系列监管框架和政策指引,其核心在于推动行业从定性评估转向定量管理。例如: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简称TCFD)要求评估气候风险和机遇,并将气候分析嵌入四大支柱(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简称ISSB)要求披露企业用于识别、评估、优先排序和监控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流程。
2024年4月19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刊发了《咨询总结》与《实施指引》,提出了相对严格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要求。
2025年1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探索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保险公司要完善绿色保险有关风险评估模型,做好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的风险分析。
在气候风险变化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开展气候风险管理工作对保险公司有以下重要意义。
“气候风险会导致金融风险”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为了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保险公司需要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建设和优化,完善气候风险管理机制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和业务管理流程,有效强化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保险公司应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全球气候风险管理实践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增强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气候变化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同时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走在全球前沿。保险业凭借自身丰富经验,能够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贡献更多智慧和实践经验。
毕马威可以协助保险公司在原有巨灾模型管理框架上,结合前瞻性的气候情景,开发气候风险分析工具。
巨灾风险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巨灾风险管理数字化工具。主要内容是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协助评估自然灾害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与损失,为制定巨灾保险政策和制度、风险管理提供策略和科学依据。
保南宫28圈官网险公司应基于传统巨灾模型框架,结合未来气候情景模拟,生成不同气候情景下的保险公司资产端、负债端、运营端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结果。
气候风险使保险行业面临的赔付压力增大,增加了保险行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和管理上的难度。保险公司亟需采取相应管理策略,提高自身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是当前国际国内识别和评估气候相关风险的主流工具之一,有利于解决气候风险的长期性、不确定性、复杂性问题,因此越来越多地用于保险业经营管理及监管实践中。保险公司应借鉴全球领先实践,搭建气候风险分析工具。
保险公司应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与流程当中,持续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
目前中国巨灾保险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保险赔付率低、保险意识不足、保险南宫28圈官网产品供给不足等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逐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覆盖率。
保险公司在评估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时,为降低灾害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确保业务的持续运营和财务稳定,应探索创新风险转移策略,比如积极发展巨灾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保险费率来激励客户采取行动,减少气候变化对他们自身和财产的潜在影响,引导消费者主动规避气候变化影响。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